近日,《法治日报》刊发的一则江夏综治中心联动法院、检察院、妇联携手解决留守儿童抚养权的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报道中,小雨(化名)的抚养权纠纷通过多方协同处置得到圆满解决。这起看似普通的家事案件,不仅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协同效能,更展现了江夏法院在维护弱势群体权益中的制度与温度。
报道回顾 双重打击下的监护困境
小雨自幼与父亲、祖母相依为命,母亲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仅回家一两次。2020年,命运的双重打击接踵而至,父亲与祖母相继离世,年仅10岁的小雨瞬间陷入监护真空,只能依靠年迈体弱的大伯临时照料。更让人揪心的是,经专业评估,小雨被诊断出患有多动症和孤独症,亟需专业照料与母爱关怀。
“孩子不能没人管,更不能缺失母爱。” 大伯带着瘦小沉默、小动作不断的小雨走进江夏区综治中心,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为孩子寻回安稳的成长环境。
制度护航 司法救助打通维权绿色通道
江夏法院接到综治中心的调度指令后,立即启动协作机制,第一时间为这个困境家庭铺设维权快车道。承办法官李华杰了解到小雨家庭的特殊困难后认定其符合减免诉讼费的法定条件,迅速引导其提交《诉讼费减免申请》,并依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相关规定,全额减免了诉讼费用,让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庭不再为打官司花钱发愁。
少年审判 温情司法唤醒沉睡的母爱
为避免对抗式审判加剧亲情裂痕,江夏法院启用 “圆桌审判” 模式,将法庭化作 “情感修复室”。审判现场没有冰冷的原被告席,法官、检察官、妇联调解员、法律援助律师、小雨大伯及母亲围坐一桌,在拉家常的轻松氛围中化解矛盾、修复情感裂痕。
调解阶段,由 “法官 + 妇联调解员 + 心理咨询师” 组成的复合型调解团队各展所长:承办法官结合《民法典》监护规定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款,清晰阐释父母的法定抚养义务;妇联调解员从孩子成长需求出发,细数小雨缺失母爱的孤独与期盼;心理咨询师通过 “模拟沙盘” 让母亲直观看到孩子内心对亲情的渴望。
“沙盘游戏中,小雨将‘母亲’人偶紧紧攥在手心——这个细节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在此基础上,承办法官趁热打铁,进一步将法理阐释与情感疏导双管齐下:既明确告知抚养义务的法律刚性,又轻声讲述孩子成长中对母爱的期盼,多轮沟通下来,终于唤醒了小雨母亲心底的母爱,她当场落泪哽咽道:“我错了,我马上接孩子去身边照顾”。
协同共治 多元解纷绘就民生暖色
最终,在多方见证下,小雨母亲与大伯达成和解协议,母亲承诺立即将小雨接到务工所在地共同生活,悉心履行抚养教育义务。案件审结后,法院、妇联还协调相关部门为小雨申请了 3 万元司法救助金,缓解家庭过渡期的生活困难。如今,小雨已随母亲开启全新生活,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小雨的案例是江夏法院协同综治中心运用多元解纷机制的生动写照,更是法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缩影。下一步,江夏法院将持续深化与综治中心的协同联动,完善 “法院+” 协作模式,在化解民生纠纷、守护群众权益中彰显司法担当,让法治阳光温暖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