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法治频道 > 法治要闻

执行法官白思聪:尽“执”尽责 晨露星光里的“护企”脚步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8日11:07 来源: 武汉中院

清晨的法院走廊,白思聪卷起的袖口沾着晨露,案卷翻动声里藏着万家灯火。这位90后执行法官总说:“想做好执行工作可不容易,既要有动真碰硬的刚,又要有善意执行的柔。”去年以来,他办理的600余件涉企案件,如同精密的手术刀,既切除债务痼疾,又守护经济肌体。

图片1.png.png

白思聪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四级法官

“如果账户冻结,十几名工人的工资怎么办?公司下步经营怎么办?” 因项目回款延迟,某建设公司欠付合作方混凝土货款100余万元,得知债权人把自己告到了法院,法院即将查封公司账户时,法定代表人老赵坐不住了。

老赵第一时间给黄陂区法院打电话,希望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时间筹措款项,接电话的正是白思聪。

“如果不查封账户,有什么可以做保证?

“有没有办法?多长时间能筹到钱?”

“公司什么时候发工资?”

……

保企业就是保就业,稳经营才能稳民生。尽管老赵一再保证“没问题”,白思聪还是认真查阅执行案卷,带着执行团队多次往返建筑工地,实地走访了解该建设公司经营能力、资金流向及农民工工资发放计划。

“实施执行流程或许只需按图索骥,而带着司法温度的执行则需要抽丝剥茧的耐心。”走访后,白思聪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数据:公司账户余额、农民工工资缺口、混凝土供应商的现金流压力等等。同时他还记下了一条“线索”——公司近期会有几笔数额不等的进账,合计金额超过欠付的货款。

“该公司虽然短期资金周转困难,但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并不是最佳方案。”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白思聪介绍道。

在“刚性执法”与“柔性司法”尺度的把握上,白思聪选择给暂时面临困难的企业一个机会:

暂缓冻结——启动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深入分析某建设公司经营状况,在征得申请人同意后,依法给予该建设公司30天“宽限期”。

信用警示——发出督促履行通知书,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十余次向该建设公司发出失信预警,反复告知失信的法律后果,形成执行威慑,倒逼其积极履行义务。

每日督进——组建专门的微信群,24小时在线,随时组织双方线上对账及协商,要求建设公司每日告知资金筹措情况,便于跟踪了解进度。

最终,企业不仅全额履行债务,还按时足额发放了农民工工资,企业经营也渡过暂时的难关、步入正轨,实现了多方共赢。

“查人找物还钱只是治标,千方百计帮群众解决问题、服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诚信法治生态才是法院执行的终极目标。”在笔记本上,白思聪写下这样一行字。

在另一起服装公司欠薪案中,面对早已歇业的小微企业,白思聪没有简单终结执行。面对租赁的废弃办公点和经营者难以变现的贷款房产,白思聪在落满灰尘的仓库里找到了转机——200套积压工装整整齐齐码在角落。

这些衣服能否成为破局的钥匙?白思聪带着问题走访服装市场,核算出库存价值足够覆盖3万元欠薪。“若走司法拍卖程序,耗时耗力不说,可能还卖不出好价钱。搭建起劳资双方的对话桥梁,实现双方当事人利益最大化才是应时之举。”

“老王,你们在服装行业做了十几年,这批工装的销售渠道比法院更熟悉吧?”调解室里,茶水续了三轮。面对强势的申请执行人,白思聪徐徐展开库存服装的质检报告,分析以货抵薪的好处;转身又向经营者释明拒不执行的信用风险,督促他拿出更优的还债方案。

几天后,清点着抵偿欠薪的工装时,员工们纷纷感慨道:“原以为公司垮了就没钱还债了,没想到这些衣服派上了用场。”

这样的“破冰时刻”在白思聪的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他的巧思和善念给不少辖区企业带来希望和转机:给诚实而不幸的企业留出“宽限期”喘息纾困,采用“活封活扣”保障企业持续“造血”,通过“执前督促”将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数字见证着这个年轻执行法官的“初心”:2024年以来,促成100余家企业执行和解,帮助40余家企业信用修复,到位金额8000万元。当被问及执行秘诀,他说:“坚持法治思维,秉持如我在执,在尊重市场规律、做优做细执行工作的同时,重视企业的感受,和企业脉搏同频共振。”

暮色深沉,白思聪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日复一日,他往来奔走于执行现场和案头卷牍,他始终相信,每份裁判文书都是经济发展的法治注脚,而执行法官的使命,就是让权益落地,成为滋养市场的“养料供给”。

作者:张梦捷、何祎、邓爽

【责任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