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法治频道 > 法治要闻

新春走基层丨老兵们的幸福时刻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0日14:11 来源: 湖北退役军人

在2025年到来之际,“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走进湖北,行走乡间地头、深入基层一线,感受退役军人工作者创新探索的生机活力,见证新时代新征程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2025年,第1期《中国退役军人》杂志刊发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

孝感:“退役军人之家”真温暖

“功居九余谱写战绩,誉满一生克诚律己”,在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的抗美援朝老兵蒋泽珊家中,一副对联和两张军装照整齐悬挂在堂屋中间的墙上。“这是孩子们给我写的。”93岁的蒋泽珊是一名卫生兵,谈起战斗往事,他笑着说:“我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跟战友们比起来,我个人所作的贡献不值一提!”

“蒋老曾在枪林弹雨中抢救回无数受伤的战友。”肖港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胡涛告诉记者,全镇像蒋老这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有7位,每逢八一建军节、春节等时间节点,他们都会上门慰问,听老兵讲战斗故事,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让全社会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就要让老兵‘处处感荣光,时时在发光’!”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刘茂洲介绍,孝感市将“老兵的故事工作室”“红色档案室”“法律援助工作室”“老班长调解室”“荣军室”等一系列崇军项目融入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将“军”的氛围、“兵”的特色、“红”的基因融入“退役军人之家”。

家住孝南区广场街道文昌社区的退役军人徐殿丰是“老班长调解室”的一名调解员,提起他,社区群众交口称赞。一次,两位居民因房屋漏水问题产生矛盾,徐殿丰耐心对二人进行劝导,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我们文昌社区9个网格的30多个小区内都有‘老班长’的身影,他们会随时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工作。”文昌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孙莲华说。

在孝感,像这样的“老班长调解室”有近300个,精品型退役军人服务站有31个,“老班长”们在新的“阵地”上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不变的军人情怀。

寒意渐浓的冬日,在“退役军人之家”中,“孝感老兵”的身影和故事别样温暖。

宜昌:“八一路”的拥军情

“哇,8环!你好棒啊!”……在电子打靶场上,孩子们一个个排队等待挑战。在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岗街道八一路社区,“八一班”的孩子们正在参加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八一路社区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

2018年以来,八一路社区与伍家岗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积极探索开展国防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在该社区设立“八一班”,组织“小小童军”等研学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八一班”成立之初,家住东郡小区的退役军人李相刚主动请缨担任班长,他带领八一路社区的老兵组织开展了50多场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八一班”的课程深受社区青少年的喜爱,参与人数逐年增加。2024年,退役军人李俊来到“八一班”,组织班上的40余名青少年站军姿、跑3公里,到新建的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参观军事装备模型,进行军事知识问答……“长大后,我要当兵!”的理想,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作为宜昌市唯一一个以“八一”命名的社区,八一路社区有现役军人11 人、退役军人105人,一条名为“八一路”的市政主干道从社区中央穿过,道路两侧的武器装备模型和双拥主题雕塑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十几年来,爱国拥军已经成为八一路社区最闪亮的名片。李进松是社区一家便利店的店主,2023年,他经营的店铺成为宜昌市“军人有惠”拥军优待服务商家之一。“我们商家能做的,就是惠军、拥军,让当兵的、当过兵的都感到光荣。”同年3月,在李进松的鼓励下,他的儿子李兴杰参军入伍。八一路社区浓厚的崇军拥军氛围,深深感染和鼓舞着辖区内的商户。伍家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江金萍介绍,听说宜昌市推行“军人有惠”优待服务,八一路社区内的商户热情都很高,纷纷报名登记,愿意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在购物、餐饮等方面提供优惠优待。“军人有惠示范街”在该社区沈家店路揭牌后,美容美发、家政等生活服务类商户也纷纷提出申请,希望能够为社区的老兵提供优待服务。截至目前,已有46家店铺成为宜昌市“军人有惠”拥军优待服务商家。八一路上,属于八一路社区的拥军情怀和拥军温度温暖了一座城。

襄阳:“种”出火红的希望

“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的,没想到可选择的岗位这么多。”2024年12月13日,退役老兵徐合星在襄阳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举办的“周五人才日”常态招聘活动现场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

“我们通过‘周五人才日’常态招聘活动为退役军人求职者提供一对一服务。”襄阳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负责人刘思源表示,在服务过程中,团队会根据退役军人的个人特质与求职方向,提供精准的岗位推荐,帮助退役军人找到就业方向。

“截至目前,‘周五人才日’常态招聘活动已累计开展25期,组织职业规划辅导18场次,为605人提供就业指导。”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就业创业科负责人唐盛志介绍,2024年,襄阳市已组织3场面向退役军人的大型招聘会和69场联动招聘会,印发《襄阳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政策汇编》1.2 万册,2308家企业提供了67228个就业岗位,已累计帮助2126名退役军人成功就业。

退役军人方麒超参加了襄阳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的创业培训,现在,他创办的企业成了为园区提供配套服务的供应商。

退役后,方麒超开始寻找创业方向,随后参加襄阳市首期退役军人创业培训班。“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为我们提供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政策解读服务,围绕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我们的申报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

2021年以来,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依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打通各部门之间的培训政策,建成“适应性培训+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体系。在襄阳,退役军人至少可以参加3次免费培训。

“2024年,共有18家军创企业成功入驻园区,我们将企业信息录入建档立卡信息库,并持续向退役军人创业者提供全面的跟踪服务。这些企业为208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退役军人36人。在学历提升方面,我们成功助力36名学员实现学历提升,并策划组织了25场技能培训活动,累计受训者超600人次,为退役军人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刘思源介绍。

“每年有2万元以上的场租、水电、物业、宽带补贴,这对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入驻襄阳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的湖北贝翔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退役军人杨早说。

2020年以来,襄阳市已建成1家市级、6家县级就业创业园,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推荐、实习实训、创业孵化、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多样化服务。园区积极帮助退役军人对接创业项目和创业资源,帮助他们申报创业担保贷款,累计成功申报贷款10326万元,让退役军人在创业路上更有底气。

“返乡创业,不仅是为了种地,也不是只干三五年,而是要把它当作一辈子的事业来做。”鄂西北“辣椒大王”杨利华曾经这样说。如今,越来越多退役军人在襄阳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将一粒粒小小的种子,“种”出了 火红的希望。

黄冈:让红色基因传下去

“今天是冬至,我来看看大家。”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村民姜能山来到姜家岗湾,看望长眠在这里的73位红军战士。86岁的姜能山拄着拐杖,静静地站立在墓碑前。

20岁时,姜能山在烈士墓旁栽下14棵柏树,决心为烈士守墓、寻找亲人。

66年来,从青丝到白发,姜能山从未远离这片山岗。在守墓的同时,他也为前来祭扫的群众宣讲英烈事迹,想方设法为烈士寻亲。“只要还能动,我就要来,要把烈士的安息之地守护好。”

牛背脊骨山位于黄冈市英山县陶家河乡胡家湾村,因山形酷似一头卧着的水牛而得名。1934年10月,红二十五军在牛背脊骨山英勇作战,多次击退敌军进攻。

▲军休干部赴黄冈革命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

“要让牛背脊骨山成为英雄的山、红色的山。”老兵胡顺是听着红军的战斗故事长大的。退役返乡后,他筹得23万元,修建“牛背脊骨战役无名烈士纪念碑”,动员村民为在战役中牺牲的24名烈士修墓。

黄冈市有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4处、省级烈士纪念设施3处。为保护全市792处红色文化遗址和5768处不可移动文物,黄冈市出台地方性法规《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全市烈士陵园和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均免费对外开放,年均接待160余万人。

“近年来,我们集中迁葬散葬烈士墓4000余座,修缮零散烈士纪念设施 3000余处,新建1个县级烈士陵园、2个县级烈士陵园集中安葬区,修缮、重建2座烈士纪念碑。”黄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黄智利介绍,黄冈市各地持续加大对烈士纪念设施的管护力度,通过建立部门联动协调制度,联合宣传、公安、文旅等部门,完善日常联络、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衔接等机制。通过建立烈士纪念设施综合管理服务系统,进一步掌握全市所有烈士纪念设施和烈士墓的详细信息,包括图片、GPS定位、占地面积、保护现状等。

“英烈精神是灯塔、是旗帜,给人以方向和力量。”2024年10月,在黄冈市第二届英烈讲解员大赛上,来自基层的15位红色讲解员用质朴的语言再现李硕勋、邓雅声等黄冈籍英烈的形象和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现场评委和听众。

黄冈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在革命战争年代,有5.3万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登记在册的英烈有32302人。黄冈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织的“老兵宣讲团”持续围绕“老兵讲英烈”“致敬英烈、关爱烈属”等主题开展常态化宣讲,从姜家岗湾到牛背脊骨山,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烈的故事如火种般播撒在鄂东大地上。

恩施:老兵们的幸福时刻

“爷爷,您慢点儿,今天有您最喜欢吃的水煮鱼、鸡蛋羹。”在湖北恩施的一家“幸福食堂”里,负责人贾继鹏正搀扶着一位老人入座。时间刚到上午10点30分,食堂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龙,特色美食与贴心服务吸引着众多社区居民前来就餐。

▲位于湖北恩施机场路社区的“幸福食堂”

退役后,贾继鹏回到恩施,进入当地一家餐饮企业工作。自2024年起,该企业与机场路社区携手打造“幸福食堂”,解决了独居、高龄老人的就餐难题,食堂也成了老人们交流情感的温馨港湾。“继鹏真是个顶好的小同志!”95岁的刘爷爷一提起贾继鹏便竖起大拇指。“在部队,我守护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现在,我守护的是社区居民的幸福和安康。”温暖的“幸福食堂”成了贾继鹏离不开的地方。寒风刺骨,退役老兵游泽刚正在户外执行检修任务。从军营到国网恩施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他迅速成长为电力检修领域的技术尖兵,守护着千家万户的温暖与光明。“无论身份如何变化,我服务人民的心永远不变。”这是游泽刚常说的话。“让村民吃上绿色生态饭、红色旅游饭,这是我的梦想。”2015年,退役后的赵寄凯回到家乡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目睹了乡村的变化。“我发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乡村要发展,没有年轻人不行,我想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当上“兵支书”后,赵寄凯开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龙潭司村建起了生态农业园、红色旅游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恩施,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多种方式助力退役军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400多名像赵寄凯这样的退役军人在村“两委”的岗位上发光发热,200 多名退役军人在消防、辅警岗位上守护一方平安,数以万计的老兵在不同的战线上,用奋斗换来居民的每一个幸福时刻。

【责任编辑:肖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