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法治频道 > 法治要闻

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道: “三步联动法”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1日11:2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五里界街道办事处共享法庭现场调处李家店村村民矛盾纠纷。

五里界街道办事处利用视频会议系统与村(社区)同步开展网格员培训会议。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道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要求,综合运用“三步联动法”,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运用深化改革之力,大胆创新工作机制,下好风险预防“先手棋”

一是精准问需,把群众呼声放在心上。五里界街道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两代表一委员、妇委会、安委会等资源,通过开展面对面交流、专题座谈、集体协商等方式,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主动回应、耐心调解、真心服务,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如锦绣村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进农户、听民声、集民意,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450份,共征集18条建议意见,先后完成锦绣村老年人照料中心、锦绣村幸福食堂、村湾及小区内环境绿化美化、增设排污设施、垃圾“日产日清”等民生事,得到辖区群众广泛好评。

二是网格巡访,把问题困难看在眼里。五里界街道围绕“人在网中行,事在格中做,安在治中稳”的工作总基调,科学划分网格,将街道8个村2个社区划分为40个网格,配备40名网格员,将管理和综合治理的各行业、部门基层管理人员“统一入格”打通使用,织密矛盾调处“一张网”。如路径时代城天隽小区王女士重病卧床在家,网格员走访发现后,积极为其家庭申请低保,并协调民政部门上门办理,有效缓解其经济压力,帮助其走出困境。

三是信息赋能,把“最后一米”攥在手中。五里界街道深入推进“界平安”平台建设,将城乡治理网、治安巡控网、社区服务网等板块“多网合一”,实现协调联动。目前,“界平台”共处置各类问题614件,其中智能抓拍273件。街道“雪亮工程”平台汇聚370多路公共视频,网格员可以随时查看主要路口、重要地段、重点区域的治安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近期,五里界街道引进建设了全域感知平台,通过结合高、低点监控视频及低空无人机,形成覆盖街道全域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高、低点监控可7×24小时针对目标区域进行不间断监测,针对国土、应急、环保、交通、城管等领域形成智慧化监管,有效预防秸秆焚烧、居民楼火点、森林火灾、违章搭建、交通违法、耕地破坏等行为。低空无人机则灵活穿梭于各种复杂地形,既可通过日常巡检,有效捕捉违法行为,也可通过应急起飞调度等手段,第一时间抵达处置现场,捕捉第一手现场资料,为后续决策指挥提供重要依据。实现了警情全时监测、算法自动取证、流程主动追踪、态势全面分析的全闭环立体监管,让全域更安全、服务更优化、治理更精细。

二、全面实施流程再造,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用好联动稳控“关键招”

一是“一站到底”优服务,提高信访办结率。五里界街道高标准推进综治中心建设。2024年5月,打通原政务服务便民大厅与信访接待中心,建成“一厅五室”新架构,全面实施一体化运作、一揽子解纷、一站式服务,形成“前店后厂”的服务格局。坚持首问负责制、工作会议制、情况报告制、值班备勤制、考评管理制和监督评价制,加强工作人员管理和培训,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2024年以来,全街道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23件,调处成功410件,调处成功率为96.9%,做到了“一站式”便捷服务。

二是“集体会诊”聚合力,提升矛盾化解率。五里界街道以“大综治”为牵引,用好平安建设“N”种力量,实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构建“八联”工作格局,进一步提升矛盾化解水平。深入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共组织出动走访排查人员280人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5起。如“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是今年重点工作,为解决大觉海湾苗木基地“非粮化”问题,街道成立联合工作专班,坚持“集体会诊”“对症下药”,每周进行调度,分析问题症结、敲定时间节点,平稳有序完成整改任务。

三是“闻风而动”增效率,增强群众满意率。五里界街道坚持“首尾呼应”,即接单时回应确认群众诉求,结单时确认群众满意回应,提高问题解决有效性。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每日撰写“五情”处置日报,每月开展信访问题办理情况通报,每季度形成街道信访工作形势分析报告,对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回复质量不高、满意率过低、重复投诉3次以上的情况进行重点关注,跟踪问效,以群众满意度检验干部担当作为。五里界街道党工委召开专题会,研究制定《五里界街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推进“清洁家园”行动暨“40个示范湾、40个整治湾”建设方案》,让居民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三、深化基层法治理念,共管自治良性互动,打好风清气正“组合拳”

一是村规民约商量定,众人社区众人管。五里界街道将移风易俗、关爱弱势群体、环境治理等重要事项纳入村规民约,以“契约化”治理激发自治活力。如锦绣村全面推广“一约四会”,以村规民约为基础,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全方位营造淳朴乡风、守法民风、文明家风。孙家店村老屋穆湾树立的“和穆家风”和村规民约,村民自觉遵守约定,友好和睦相处,民风淳朴。李家店村大余湾36名村民自发众筹资金2.22万元修建通往祖坟山道路,方便村民回湾祭祖。五里新城社区建立居民积分制,用“小红旗”激发群众素质大提升,助力社区治理,促进乡风文明。

二是群声议事说民生,群众做主身边事。五里界街道注重源头治理,搭建由老党员、乡贤、能人汇集的群言堂、议事厅等群众自治议事平台,引导群众变“村干部邀请议事”为“群众自发议事”,坚持自己的事自行解决。如群益村春皮海湾利用湾内闲置房屋,线下打造“群议楼”作为议事阵地楼,组织湾组板凳会、返乡村民茶话会,共同商议村湾建设规划和产业项目。线上建立“益家人”协商议事微信群,通过视频会、微信群等方式定期研究村级项目进展情况,形成春皮海湾“线上+线下”群众全过程共议机制,促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三是凝聚自治微力量,共同缔造新家园。五里界街道坚持党建“铸魂”,积极总结提炼村(社区)“微治理”“微品牌”基层治理经验,以“绣花功夫”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打造基层治理新品牌。如界镇社区通过“1+16+N”模式(强化“1”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优化16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和培育“N”个多元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党员示范为核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社区治理力量得到有效增强,治理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

【责任编辑:胡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