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法治频道 > 法治要闻

94岁抗美援朝老兵讲述峥嵘岁月 冲锋途中,他左腿中弹仍不下火线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5日19:08 来源: 东楚晚报

今年国庆期间,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二部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在黄石市下陆区神牛社区,有一位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陈玲。战场上,他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获得参战纪念勋章。他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一枚枚锈迹斑斑的军功章,一张张枯黄陈旧的老照片……这些见证历史的“宝贝”,被陈玲老人珍藏多年。

今天是抗美援朝纪念日。我们一起来听听陈玲老人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陈玲

年轻时的陈玲

陈玲与同事合影

陈玲获得的勋章等

18岁参军入伍

陈玲,原籍北京市房山县(今房山区)良乡镇。1948年10月的一天,18岁的陈玲在姨妈家偶遇军队宣传员。“你愿不愿意当兵?”“愿意!”陈玲毫不犹豫地跺脚回应。这一决定,开启了他的革命征程。

入伍初期,陈玲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后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他接受组织的培养,调入42军126师378团宣传队,从事宣传员工作。1950年,朝鲜战争的战火骤然燃起,党中央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陈玲义无反顾地加入。当年10月,陈玲所在的部队被调往山东,紧锣密鼓地为入朝作战做着准备。

“我们跨过鸭绿江后,连夜奔袭黄草岭,而美军已经到达平壤。为了抢占战略要地,我们轻装上阵,只携带手枪和手榴弹,三七炮等重型武器装备则延后出发。那一夜,我们仅靠双腿,在拂晓前抢占了黄草岭高地,赢得了宝贵的先机。”陈玲老人回忆起那段紧张而激烈的岁月,记忆犹新。

在接下来的13个昼夜里,陈玲所在的378团连续奋战,成功抗击了美军和南朝鲜军优势兵力的猛烈进攻,有力地保障了西线主力作战,为抗美援朝第一场战役的胜利争取了有利时机。

左腿中弹仍不下火线

陈玲的孙子陈思锦告诉记者,爷爷的腿就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弹致残的。陈玲的伤残情况标注着:1951年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突破三八线时,右小腿受伤,短2厘米,长途行走受限。在伤残证上,伤残原因一栏里“因战”二字背后,记录了一个老兵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不畏艰难、勇往前行、敢于牺牲的铁血荣光。

“在战场上受伤是常有的事,只要能走,就还有活下去的希望;不能走,那就可能面临牺牲,如若没有被战友发现还会被冻死。”陈玲说,当时大雪纷飞,几乎看不见人影,气温极低,即使是北方人,也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雪。战士们的身上全是雪,脸上是霜,脚都被冻僵了,但在行军时仍需时刻防备美军突袭。

“美军飞机不断扫射和侦查,人在雪地里目标更加明显,因此志愿军的行动一般在晚上进行。”陈玲回忆,那时正值隆冬,为了尽快赶到下一个目的地,部队每天冒着严寒急行军几十公里。在一次与敌军正面交锋、向山上冲锋的途中,陈玲的腹部不幸中弹,幸运的是子弹因射程较远且被皮带阻隔,肚子未被子弹射穿,但是左小腿被子弹击中,导致至今行走不便。

“当时鲜血直流,但我顾不上脚疼,只是随便用一些布带把脚缠住,继续投入战斗。”陈玲说着,将裤腿扯起来给记者看。只见他的两腿颜色不同、胖瘦不一,伤腿因多年血液流通不畅而泛着淡淡的青黑色,上面仍留有深深的伤痕。

“爷爷在战场上受的伤太多了,除了脖子以上部位,他的身上几乎到处都是伤疤。”陈思锦说。

提及这些疤痕,老人却释然一笑,他说与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已经是幸运的了。“能够看到战争结束,能够生活在如今和平又幸福的年代已是不易。”

能文能武打硬仗

陈玲18岁入伍,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宣传员,再到政委,军衔也由少尉晋升至大校。他不仅是武艺高强的战士,还是文采飞扬的智者。在非战争时期,他负责士兵的思想教育工作,而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不仅要负责连队的政工工作,还要协助连长指挥战斗,同时做好战斗动员,带领士兵冲锋陷阵。

抗美援朝时,陈玲肩负着重任,既要负责战斗动员、伤员及牺牲士兵的输送,还要通过军用收音机收听消息,整理成文字报告给上级首长。

“那时我用钢笔写字,常常因为寒冷,墨水刚写出几个字就冻住了,只能哈口热气让笔尖稍微暖和些,才能继续书写。”陈玲回忆道,行军路上日夜兼程,他的工作几乎从未停歇。

当时,我国部队的武器装备相对落后,而美军却拥有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双方装备差距悬殊。尽管如此,陈玲依然坚信正义之师必胜。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后,陈玲随部队离开朝鲜回到祖国。他先后在长春第一政治学校作为学员进修、在桂林解放军步兵学校当教员、在炮兵504团政治处任主任、在43军127师叶挺独立团(379)团任副政委,直至1978年9月转业至湖北大冶大广山铁矿。如今,他已是为数不多能够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的老兵之一。

记者到访当天,陈思锦还找出了家里的几件“宝贝”,包括装炮弹的炮弹箱、战场上缴获的美军照相机,以及当年陈玲铲地道的铲子。这些物品与勋章一样被陈玲珍藏70余年,陈思锦笑称这是爷爷留给他的传家宝。

谈及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陈玲面露哀伤,感慨万分。他说:“当年一起打仗的同志,大部分都已牺牲或离世,他们当时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却未能享受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如今,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志愿军为抗美援朝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如果战友们还在世,这盛世定能如他们所愿。

本报记者 汪涛 通讯员 李娅

【责任编辑:邱玲鹏】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